为什么举办捐献仪式?

分类:油盐酱醋
2017-03-30 05:40 阅读(?)评论(0)
       为什么要举办捐献仪?
           ——————爱心助学问题解答之三

  凤城爱心助学群在每次组织对特困家庭的好学生捐助时,总要举办一次有规模的捐献仪式。在仪式上组织受助学生和家长、教师参加,还有乡镇区领导和众多的爱心成员代表参加。仪式上有主持人,通过一整套的仪式,把给学生预备的礼品如励志书法、书包文具、书籍用品和捐款红包当场送给学生。在后来的几次捐献仪式上,甚至还要给参加的学生戴上小红花、颁发《励志荣誉证书》等等。每次捐献仪式后,还要分别到受助学生家中去看望、慰问家中其它成员,给送去米面油衣物等。
  为什么要搞这么多形式?这么繁琐复杂有什么用?用这么多过程和形式有必要吗?这是不是在搞花架子?是“作秀”吧?
  这些疑问和想法在部分爱心成员或外界人士中存在着。甚至还有人嗤之以鼻,不屑一顾,就是有时间也不想参加。他们说:既然给贫困学生帮助,就实诚一点好不好?把钱和物集中起来,派两个代表给送去就得了呗!实实惠惠地多好,干嘛兴师动众地弄那么大声势?让人学生和家长上台,还让人家讲话等,这有多么尴尬、难受!为什么不替孩子和家长的自尊心想想?再说了你们自己筹备这个捐献仪式也挺费事的,又报名又出车出人的花费了不少时间做准备,累不累呀?这有多麻烦嘛!
  这些似是而非的看法确实动摇和降低过一些人参加捐献仪式的热情。可是我们亲身经历过的人却认为,这些想法都是短见的和不合适的。在我们经历过十多次捐献活动之后,越来越感觉到这些形式不仅是必要的,而且非常有意义!
  我们在建立凤城爱心助学群之前,也曾在别的爱心组织参与过多次捐献活动。有过简单地由爱心组织的头头代表大家把收集起来的捐款,一次性送到学生手上后就完事的经历。也有过多次没有仪式没有对话,简单从事,尽管按照大家希望一起到了受助学生的家,当面把钱和物交给学生和家长,随后没有人来说句什么感人的话语,参加者随着大流看了一眼,跟学生和家长也没有互动交流,随后就坐车返回城里……每次都感到很没意思,嘴里、心里都憋的慌——这是为什么呢?
  人是有感情的动物。为农村贫困户学生捐献是我们给素不相识人们奉献的一颗爱心。我们每个人因为自家生活改善了,不愁吃穿,还有了点余钱,想帮助这些贫困农村人家的孩子,帮助他们解决生活的困难。当我们走进农村贫困家庭,看到那些人家的艰难困苦的生活现状,没有人不为之惊讶和感叹,心中必定会生出许多感慨和激动,善良的本心自然会产生了必须给予帮助的心愿,宁肯自己节省一点、少花费一点,拿出一点余款,给了她们,就立刻会解决她们面临的困境,让好学的学生们继续上好学、吃上饭、穿上衣。我们的心中会涌现出很多感慨的话语、鼓励的话语、激励贫困人家和学生们不要被困难吓倒、立志图强,转变命运。很多人甚至想起自己的青少年时代的奋斗历史,也想把这份体验说出来,让我们帮助的贫困学生知道,成为一份激励的动力……
  这就说明每个参加奉献爱心的人们心中有表达爱心助人的意愿。如果每次捐献后,都能和受助学生家长零距离接触,当面把心里话说出来,交流一下,会感到比较舒畅。
还有众多的参加捐献的爱心家人都感觉在捐助过程中能有很直接的参与感,例如能够当面亲手把一些礼品和钱物送给贫困家庭孩子,想看到这些受助家长孩子受到帮助后的感动和奋发努力的精神面貌…… 
  “送人玫瑰,手有余香”,说来是一句套话。但是,把心意捐献了,如果毫无反响毫无回音,看不到受助人的欣喜,听不到受助人的话语,不知道对方得到帮助后,能否度过难关,顺利求学,捐献人总会感到有些惆怅和失望,总会感觉少了些什么是吧?
  我们在建立爱心助学群之后在前几次到白旗、蓝旗等镇捐助贫困家庭的学生时,确实看到某些人家的学生不愿意公开自己家庭的困窘状况,不愿意让同班同学知道她家里父母离异的情况。也想到应该保护学生的“隐私”,尊重她们的自尊心。所以,采取过利用星期天,甚至不进学校大门,悄悄地奉送捐款和衣物的办法。
  这种做法回来就听到有的成员质疑道:我们光明正大地做好事,为什么这样偷偷摸摸地进行?就好像是做怕人的事情似的!
  ——这不是为了防止贫困学生和家长尴尬嘛!这不是注意尊重人家的自尊心嘛!
有的爱心成员说,不能这样做,不能这样看!应该教育学生和家长,坦然面对个人家庭的艰难,不能怕别人知道,因为特困情况迟早会有别人知道的。我们的任务是,不仅仅给予了物资钱财的帮助,还要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和克服困难的意志!正视自己面对的困境,承认它,从而战胜它!
  话说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后来在走过石城镇、东汤镇、红旗镇时,我们就采取了一些捐献仪式,在仪式上有主持人和学生、家长有互动的交流形式。当场对学生提出:什么是命运?什么是爱心?怎么样才能克服困难?怎么样才能转变命运?等等互动问题。在仪式进行过程中,进行现场的启发和教育,鼓励学生奋发努力,勇敢面对。
  在过程进行中,依然有爱心成员认为,想通过这么短暂的捐献仪式上的几句交流话语来改变学生和家长思想上的障碍和思想,那是很不现实的想法。同时,某些涉及人生命运的深奥大题目,别说农村学生答不上来,就是我们自己也回答不完全。这样的话岂不是更增加了尴尬和困惑吗?
  要突破尴尬、消除羞怯,要使受助的学生和家长坦然面对,究竟怎么处理才好?在运行过程中确实让我们煞费苦心地想了好长时间。后来终于想到,这些学生在家庭特困状态下竟然能坚持求学、并取得好成绩、品学兼优。说明她们很优秀,很光荣。我们的捐助在本质上是奖励她们的励志精神,鼓励她们克服困难更进一步的意思。那么为什么不可以淡化“资助”的“施恩”姿态,而变成“奖励”“表彰”的姿态出现呢?
  豁然开朗!于是在后来的捐献仪式活动中,我们就先由主持人把这层意思充分地表达出来。先是由我们爱心人士给孩子们戴上一朵光荣的红花,孩子们立刻转变的心情,阴郁的脸上有了笑容,尴尬没有了,羞怯也看不见了,阳光出现了,自信心洋溢在孩子们的脸上!
  随后,我们在通远堡镇、凤山区、草河区的捐献仪式上,又增加了颁发《励志学子荣誉证书》的环节。被选上的“励志学子”都接收一个红艳艳的荣誉证书。光彩、阳光更加突出,这些受助的学生们自信、自强、满心喜悦洋溢在脸上,表情也丰富多彩了!
  这些做法都是在一次次捐献仪式进行过程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升华起来的。大家感到越来越深入到人性化捐助的层次上来。
  为了体现捐献人员的参与感,后来的这些次捐献仪式上,尽量让更多的第一次参加活动的爱心成员们上台赠送物品,和学生们零距离接触,拥抱他们,鼓励她们,建立联系,不时地还进行回访、联系。
  在每次捐献仪式上,能够参与登台赠送物品的爱心家人,增加到三十至四十几位!过去经常登台的核心服务组成员和几次登台表达的爱心家人都能主动把机会让给新人,让给第一次参加捐献仪式的爱心成员们。如此让更多的爱心家人来亲身体验这种捐献的参与感的幸福和快乐……
  在爱心助学的过程中,我们大家越来越感到,这些捐助的受益者,其实不仅仅是这些贫困学生,同时也教育和感动了所有参与者,甚至社会人。能够让更多的人知道人间大爱之美,能够让更多的有爱心人参与到这个奉献行列,不也是我们举办这些活动的目的之一吗!不仅仅是学生受益,让更多的人们受到感动、让社会风气转变到人人关心他人,舍得帮助别人,感受到社会的公平正义,感受到社会主核心价值观的可贵意义,这不是更加有意义的事情吗?
  所以,精心举办捐献仪式,努力把会议开好,开得感人、教育人,不断深化捐献仪式的意义,让她起到更大的教育和陶冶作用,应该是我们追求的更大目标……
  
  
  
 
  最后修改于 2017-03-30 10:09    阅读(?)评论(0)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